DESIGN
湖湘设计
HUXIANG DESIGN
引言
编者按:好房子,既是我们所向往的理想居所,亦是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它应具备绿色、低碳、智能化及高安全性的特性,迎合当今时代“环保”与“科技”的居住元素需求,满足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对此,本期我会策划“对话好房子,聚焦高品质”专题,引导勘察设计行业设计者们坚守“为人民而设计”的理念,提升设计创新能力,将好房子设计理念转化成设计产品、落地成高品质建筑,助推“好房子、好小区、好社区、好城区”建设。
DESIGN
基于青年群体的好房子设计策略探索
中航长沙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刘武
中航长沙院刘武工作室 唐静、张落尘、何杨智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倪红提出在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落实上,要实施好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城中村改造和“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大工程”。其中规划建设保障性住房改革战略提出要求:城市党委、政府担负起主体责任,解决好群众的住房问题,尤其是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让他们放开手脚为美好生活去奋斗。青年人有希望,城市才能有未来。在此背景下,文章基于青年群体的居住需求展开研究和探索,试图总结出针对性的设计策略,使适应青年群体需求的好房子设计更为理性和可持续发展。
DESIGN
01
建设适应青年群体需求的好房子的意义
青年群体是城市社会发展中最有生气的力量,是城市竞争的核心力,然而在快节奏、高房价的城市生活中,刚刚进入社会的他们往往难以负担起高昂的房价。同时青年群体具备对房子总价较为敏感、对居住空间追求更为个性化、对公共互动的需求要求较高、对住宅前沿科技的发展更为关注等特点。可以看到,青年居住特点与当下普遍性的住宅设计还难以达到高度统一,于是建设适应青年群体需求的好房子变得尤为重要。
1.1满足青年群体刚性住房需求
在共同富裕宗旨下,我国的城市人居建设目标已经从“住有所居”提升到“住有宜居”,改善全民居住条件是一项需要重点推进的任务。随着每年数以百万计的青年人步入社会,住房问题将是他们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建设适应青年需求的好房子满足了青年群体的刚性住房需求,青年群体居住品质得到提升,民生得到稳定。
1.2汇聚青年群体的精神力量
随着时代发展,住宅作为物理空间载体,营造出越来越多样的生活场景,人与空间的情感联系被不断巩固与细化。青年群体作为住房的刚性需求群体,对住宅的期望充满了更多积极的想象,从外在社区环境到内在户型设计,从线下住宅实景到线上共享平台,都汇聚青年的精神力量,成为青年寄托的地方。
1.3推动经济增加,加快系统转型
房地产行业作为国经济支柱产业,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青年群体作为国家住房最有购买号召力的群体,对推动消费、扩大经济内需等具有重要贡献。同时相关房企的开发建设行为联动引导着一场以空间为载体,通过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赋能的变革,有助于加快我国的青年住宅产业升级,带动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
DESIGN
02
建设适应青年群体需求的好房子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在现行居住社区建设背景下,建设适应青年人需求的好房子主要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包括旧有社区居住空间弹性较差、旧有社区交往空间数量较少以及旧有社区配套服务品质较低等问题,以下分别进行阐述。
2.1 旧有社区居住空间弹性较差
在社区居住空间设计领域,弹性的居住空间是指具有可调整、改造余地的,能适应居住者动态需求的,具有活力和可修复的系统。当下,中国社区开发建设逐渐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彼此分隔、关联性小、利用率低的旧有社区居住空间格局已不再能满足当下青年的住房需求。
在功能属性层面,旧有社区居住空间的功能用房仅能为人们提供单一的服务功能。而当下青年群体则期望社区居住空间能够提供复合型的功能用房,满足自身在不同生命阶段的需求。
在经济属性层面,购置房屋在青年的开销中占据着极大的比重,人们自然希望所购置的居住空间形态具有一定的可变性,能够灵活的组合与分隔,满足不同生活场景的需求。
2.2 旧有社区交往空间数量较少
青年群体在满足基本居住需求的同时,也同样向往丰富的社区邻里活动,渴望得到精神、情感、关系层面的归属感。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社区开发建设在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也逐渐显示出其在旧有开发模式下,社区交往空间数量较少的问题。究其根本原因,在于旧有社区开发模式是以最大资本回报为首要驱动力。在以政府、市场、居民等为主体的社区开发建设中,以开发商为代表的市场占据着较大的主导地位。以此为社区开发模式起点的设计极易侵占公共资源,使得社区缺乏富有文化特色的公共区域以及富有层级的交往空间,从而进一步导致社区邻里关系淡薄,居民缺乏归属感。例如,社区封闭式管理,削弱了社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社区公园利用率较低,缺乏较好的生活场景;住宅楼除住户的私密空间外,公共空间仅剩楼梯、过道等交通性要素等。
2.3 旧有社区配套服务品质较低
社区配套服务设施是青年群体评判住宅是否为好房子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由托幼教育、医疗卫生、便民服务、社区养老、文化服务等要素组成。旧有社区配套服务设施普遍存在设施老化、种类不全以及社区运营主体单一的问题,以下进行一一阐述。
配套服务设施老化。旧有社区配套服务设施普遍存在便民服务分配不均、设施缺失破旧、功能单一、不能较好地满足行业规范及青年实际使用需求等问题。
配套服务种类不全。旧有社区配套服务普遍存在着配套服务种类不全、数量较少,难以满足当下青年群体对于健康、办公、创业、节能、物业、学习以及社交等社区配套服务的需求。
社区运营主体单一。旧有社区运营主体主要侧重于硬件和服务上的基础保证,在其实际运营中,青年群体往往处于被动参与的状态,其与社区的情感联系程度较低。
智能互联程度低下。在旧有社区配套服务设施中,存在不少数字化信息平台建设水平较低,社区配套服务协作性较差,便民服务分配不均等的问题,不利于整合各类社会资源,创建可持续和公平的工作与生活环境。
DESIGN
03
建设适应青年群体需求的好房子的设计策略与思考
面对上述问题,适应青年群体需求的好房子建设要充分发挥青年群体的特殊作用,从设计入手探索出一套具有操作性和可落地性的设计策略,力求打造创新型复合功能居住空间,构建青年居住社区的示范样本。
3.1 全生命周期住宅产品——青年与居住空间的交流
受高昂房价、低碳理念以及互联网科技革命的影响,在居住空间选择上,当下青年群体消费观念得以转变,他们不再以住房面积作为衡量居住空间品质的唯一标准,转而青睐人性化、精细化以及模块化的中小型居住空间,并希望在此空间中完成多类型、高质量的住居体验。文章基于当下青年群体的需求,并结合旧有社区居住空间弹性较差的困境,提出适应青年群体居住的全生命周期住宅产品。
3.1.1创造功能复合型居住空间
购置一套中小户型的房子可能会花费青年群体大半辈子的积蓄,因此,在居住空间设计中,设计者需要巧妙组织户型内的各功能空间,将一个空间作为两用或多用,以此满足青年群体在不同阶段下的使用需求。二居室或最小三居室的建设面积一般在70—90㎡之间,参考三口之家的家庭结构,以笔者设计团队设计的89㎡居住户型为例,通过在居住户型局部增加或拆除非承重墙体的方式,赋予房间不同时期不同功能属性,为居住者从单身至二人之家、三口之家的三种生活状态转变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活场景,使得有限的居住空间得以最大程度的利用(图1)。
图1a 单身模式
a客厅与活动区、影音区相结合,形成了开敞的社交空间,便于单身青年举办活动。
b厨房与吧台元素相结合,满足了单身青年的单人用餐需求。
图1b 二人之家
a宽敞的衣帽间与主卧室便于青年夫妻收纳物件。
b增设多功能室,满足了青年夫妻学习、工作、娱乐的需求。
c增设餐厅,满足了青年夫妻双人用餐需求。
图1c 三口之家(萌娃模式)
a将原二人之家的多功能厅调整为老人房,便于青年父母帮助子女照看孩童。
图1d 三口之家(青少年模式)
a将原三口之家的老人房调整为儿童房,满足了青少年成长需求。
b将原衣帽间调整为儿童活动区,满足了青少年的运动需求。
3.1.2灵活分隔型居住空间设计
受中小户型建设面积较小的影响,旧有社区居住户型的固定墙体分隔模式较难满足青年群体对于高品质居住空间体验的需求。因此,在户型设计中,设计师可基于青年群体的使用需求,采用灵活、可移动的界面分隔构件对居住空间进行“组合”与“分隔”,提升居住空间的利用率。
当下居家办公已成为不少青年群体的选择。以笔者设计团队设计的居住空间户型为例,通过在客厅与工作间布置通高折叠滑门,可增强居住空间的灵活性。当折叠滑门关闭时,客厅与工作间分别为两个封闭的小空间;当折叠滑门开启时,客厅与工作间则连为一个开放的大空间,满足了青年群体在不同场合的生活需求(图2)。
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青年群体选择生育二至三个孩童。以笔者设计团队设计的二孩房为例,通过在卧室中增设通高轨道式折叠门,可将有限的使用面积进行灵活的组织,满足孩童独处与交往的需求(图3)。
图2a 客厅与工作间(折叠滑门关闭时)
图2b 客厅与工作间(折叠滑门开启时)
图3a 二孩房卧室(折叠门关闭时)
图3b 二孩房卧室(折叠门开启时)
3.2 开放社区,友好邻里——青年与环境的交流
3.2.1 塑造打破“围墙”的城市生活圈
当前很多居住社区在设计时忽略了与城市空间的协调过渡,导致社区环境与城市环境完全割裂,形成了鲜明的边界。这现象一方面将城市可利用的公共空间资源拒之门外,另一方面也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局限在居住社区边界之中,与青年人无形无界的社交圈、生活圈理念相违背。因此,面向青年需求的社区应当打破无形的围墙,为青年塑造更为宽广的城市生活圈。
1) 城市延伸——“轴线相连”打造适度“边界感”
与车水马龙、拥挤繁忙的城市环境截然不同,居住社区营造了舒缓放松的居家环境,以此形成与城市的边界。但是过于封闭的居住社区存在社区活力不足、居民居住被隔离等问题,居住生活质量反而下降。因此如何把握与外界城市空间适度的“边界感”是当今住区的重要议题。适度开放的社区应当从空间布局、形态结构、服务功能上与城市整体的规划相结合,在有限的开放程度下,合理的利用城市资源。在诸多限制下,居住社区可以采取与城市“轴线相连”的方式。轴线包括城市轴线和住区轴线,城市轴线在这里是指城市规划中的景观轴线、功能轴线、空间图底关系轴线等,居住社区轴线指对应周边城市资源局部开放贯通的空间。住区规划设计时,可面像周边城市绿地、公园适度开放,并依此设计居住社区内部绿化景观带,在此模式下,既延续了城市景观轴,又延伸扩大了社区内部的公共绿化。此外,在功能空间和环境氛围由城市到住区的转变上,应有适当过渡,可在交界处设置商业娱乐等公共性强的功能,再逐步向内转化为更私密的功能(图4)。
图4 住区与城市“轴线相连”
2) 从设计公园出发设计住区外环境——公园化住区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阶段,“公园城市”这一概念出现在人们视野,“公园即城市,城市即公园”是未来“公园-城市”关系的演变方向和路径,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将实现全方位的有机融合。居住用地是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比最大的用地类型,在公园城市理念下,居住社区的设计也应当转变为“公园中建社区”。当下很多青年追求无拘无束的“诗和远方”,想要逃离城市钢筋铁骨的“樊笼”,因此在居住社区的设计上,需要打造公园化居住社区外环境,弱化居住者感官上的实体围墙,来消减围墙造成的封闭感和隔绝感。公园化居住社区应当摒弃原有住区景观设计的“形式主义”,不仅注重景观观赏性,更要注重居住者体验感、参与感(图5)。
图5 绿植弱化围墙封闭感
3.2.2 社区公共交往空间营造
《交往与空间》中将居住区内居民的交往行为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三类,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较高,而同时也更易促进社交活动的发生。当下“空巢青年”成为了不少在城市中独居的年轻人的代名词,居住社区内青年人交往场所的缺失进一步降低了其交往活动的发生频率,因此应当为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塑造更适宜的环境,同时促进必要性活动中社交活动的发生。
1) 生活场景打造——丰富活动空间
社区中除了设置必要的配套设施来保障居民的基本日常生活外,还应关注年轻人的其他需求。可以在社区公共空间中置入承载不同活动场景的功能空间,例如设置室外小剧场,打造青年生活娱乐舞台;设置连廊连接的交往平台,可以成为居民日常聊天、遛狗、晒太阳的好去处;设置社区书屋,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充充电。
2) 路径生成公共空间——交往空间可达性
社区中的公共空间若可达性差,将会沦为无人问津的社区边角空间。因此,社区公共空间的设置还应当从整体考虑,不仅要设计充满活力的“可用空间”,还应保证是便捷的“可达空间”。在“你好,邻居”设计作品中,设计者通过架空连廊贯通整个住区,并将住区内各个配套、公共活动场所连接到一起,整体从路径出发,生成了整个园区的公共空间,既提高了住区空间的整体性,又使住区各处可达,防止了边角消极空间的出现(图6)。
图6 住区架空连廊
3) 巧思空间触发交往——场景细节处理
针对年轻人的各类交往空间塑造,应当注重青年群体的社交习惯和偏好。例如,针对青年群体“网络”社交的习惯,在住区的交往空间中设置适合拍照打卡的场景(图7)。在过长的社区连廊中适当位置设置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节点,可以结合休息座椅设置绿植墙,使得一年四季都有不同景色;将社区书屋、社区咖啡馆等建筑空间延伸,营造休憩灰空间(图8)
图7拍照打卡的巧思空间
图8 建筑与灰空间
3.3.3 楼栋单元中邻里空间设计
在现有的居住社区设计中,偏重于外环境的打造,往往忽略了楼栋中的交往空间塑造。而对于日常时间更为紧张的青年群体来说,更省时更宜达的公共空间更有吸引力,因此,在居住社区设计时,应当注重对于这类空间的利用。
1) 楼栋中的交往平台——“偷懒”社交
在对当下青年生活现状调研中显示,很多年轻人日常忙于学业工作,业余时间虽然也有社交的需求,但更多时候选择了“宅家”的休息模式。因此,面向青年的社区交往空间设计,要充分该考虑到青年的“偷懒”需求,设计更宜到达的社交空间。在楼栋单元中,结合楼电梯设计一套连接不同楼层公共空间的跃层游廊系统,将原本只能在底层发生的邻里交往活动空间拓展到每个楼层(图9)。
图9 楼栋中公共空间
2) 楼层中公共空间——近在咫尺的社交
当下在青年人群中的流行热词“松弛感”体现了一种新的生活理念,即在日常生活中追求更为放松的态度和方式。“好房子”的设计应当以此为出发点,为青年人群设计更加舒适放松的社交空间。因此,以打造室内居住环境的手法打造此类公共空间,将社交空间真正引入到家门口,同时又与日常必须使用的功能空间如楼梯、电梯等空间分离开,充分考虑到青年中“社恐”人群的需求,使年轻的居住者们能有选择地、便捷地进行社交,将社交变为一件更日常、更舒适、“穿着家具服也能进行”的事情(图10)。
图10 楼层中公共空间
3.3 智能时代的共享共创——青年与未来的交流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人们对便利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长,居住社区正在经历一场以空间为载体,通过物联网、AI、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赋能的变革。住户与物业管理人员、住户与住户之间、住户与外界的交互变得更为高效。住户自身的行为和需求赋予空间更多属性意义,越来越多传统社区功能空间向复合功能空间发展,多元和包容的新功能空间形成一种综合的效益。尤其在青年居住社区,青年是与物联网联系最为紧密的群体,智慧社区给青年群体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可实现线下线上多种共享共创,加强了青年与未来生活的交流。总结为以下几点:
3.3.1全民健康服务配套全覆盖
青年群体是全民健身的中坚力量,适应青年群体居住的好房子在全民健身需求与时代机制综合要求下需要实现健康服务配套全覆盖。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将思想与行动有机结合:首先需要全民健康理念先行,加强全民健身理念的宣传,同时配合适宜的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的鼓励政策,加强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观念认识,使青年群体的全民健身成为一种引领大众的时尚潮流;然后共建共享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配套体系,线上线下合理搭配,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合理化精准化供给,使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3.3.2是共享教育学习平台活搭建
社区教育是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终身教育理念与社区相融合的产物,符合当代社区居住人群的核心需求。青年群体尤其重视终身教育,且接受教育的形式相较学生群体和老年群体有所区别,他们更愿意接受以活动及互动为出发点的共享学习方式。基于此,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将线上线下教育学习平台共搭建:线下基于社区的管理平台,通过在社区中举办一系列相关活动,旨在提升居民共享教育质量;线上学习平台以青年社区和所在区域性特点为出发点,结合青年群体居民的教育需求,同时与社区服务运行模式和社区管理体制相配合,激发青年社区居民对线上学习的热情。
3.3.3社区共享微创平台广搭建
居住空间与工作空间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城市功能融合的必然趋势。将创业场景根植于青年社区,并打造相应的创业配套服务,使得青年群体居住社区成为高质量生活与创业的场所。在具体实现路径上将生活场景、社交场景与创业场景相融合,从创业的政策咨询到资源对接,为创业人群提供生活、休闲、工作一体化的创业社区服务,让社区闲散青年、全职妈妈、退休父母等不同居住群体共享协同办公的红利。除此之外,创业团体也能反哺社区,为社区建设提供更为精准、优质的服务以及良好的公共环境空间,形成青年社区创业文化品牌。
3.3.4综合节能多功能协同
城市社区节能综合发展需要政府、社区、节能企业、科研机构共同于节能目标上使力并付出节能行动。青年社区作为新时代的新社区,需要主动肩负节能多功能协同发展。在具体实现路径上:一是注重青年社区建设前的调研,通过对青年群体、住宅建筑类型、社区环境、社区能源结构等因素进行前期调研,了解各方特点及需求,为后期青年住宅建筑节能方案设计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充分发挥社区场地条件,在自然通风、雨水收集、植被配置、太阳能照明等多方面注重能源互补;三是强调青年社区混合居住模式,鼓励邻里交往和公共空间共享,有利于公共资源的公平享用,达到综合节能目标。
3.3.5物业服务模式智慧联动
物业综合服务水平直接影响青年群体居住社区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空间,在社区的智慧化运营中具备重要的作用。在具体实现路径上:一是提供专业化、多元化和信息化的物业服务,对安全管理、车辆管理、客户服务、设施维护、卫生清洁等基本服务项目进行改良,同时针对不同业主的具体需求,有针对性的实施服务项目,满足青年居住社区照顾孩子、养护老人等的核心问题。二是充分利用智能化的物业管理系统与手段,搭建未来社区智慧运营平台,在社区的通行管理、安防管理、能源管理、物业运营管理等多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同时为青年群体构建线上沟通平台、打通“互联网+”服务渠道,实现智慧联动。
DESIGN
04
结语
当前,我国房地产正处于转型期,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关注各类群体的切实需求,是顺应发展的必然之举。居住社区是与青年生活最为相关的场所,关注青年群体需求,从青年购买力、承载力出发设计弹性可变的青年刚需户型;从青年交往需求、交往习惯出发,分城市、社区、楼栋三个层级设计适合青年的交往空间;从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出发,为青年设计共创共享的社区配套平台。多管齐下,才能通过打造适宜青年居住的好房子,从而为当代青年打造更美好的生活。
END
初 审 | 毛欣雨
复 审 | 段婧轩
终 审 | 杨双英
策 划 | 刘洣林
扫码关注
微信号|hnkcsjxh
联系电话|84420926
http://www.hnkcsj.com/